登鸛雀樓的解釋 急用! (王之渙的)

2022-12-16 02:56

1個回答
登鸛雀樓
王之渙
白 日 依 山 盡,
黃 河 入 海 流.
欲 窮 千 里 目,
更 上 一 層 樓.
[注釋]
1.鸛雀樓:舊址在山西永濟縣,樓高三層,前對中條山,下臨黃河.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,故有此名.
2.白日:太陽.
3.依:依傍.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.
4.窮:盡.
[簡析]
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,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.
前兩句寫所見.“白日依山盡”寫遠景,寫山.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,只見云海蒼茫,山色空蒙.由于云遮霧繞,太陽變白,挨著山峰西沉.“黃河入海流”寫近景,寫水.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.這兩句畫面壯麗,氣勢宏大,讀后令人振奮.
后兩句寫所想.“欲窮千里目”,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,還想看得更遠,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,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,“更上一層樓”.“千里”“一層”,都是虛數,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.“欲窮”“更上”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,多少憧憬.這兩句詩,是千古傳誦的名句,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:登高,才能望遠;望遠,必須登高.
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.前兩句“白日”和“黃河”兩個名詞相對,“白”與“黃”兩個色彩相對,“依”與“入”兩個動詞相對.后兩句也如此,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.
鸛雀樓,舊址在山西永濟縣,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,后被洪水沖沒.沈括《夢溪筆談》中記載:“鸛雀樓三層,前瞻中條(山名)下瞰大河.”可見沖沒是宋以后的事了.
作者簡介:王之渙(688-742),字季凌,晉陽(今山西太原)人,后遷居絳州(今山西絳縣).唐代詩人.
相關問答
登鸛雀樓是王之渙的還是李白的詩
1個回答2022-05-03 19:31
是王之渙的詩。
《登鸛雀樓》的作者是王之渙嗎?
1個回答2023-03-01 23:48
登鸛雀樓 作者:王之渙?(唐) 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 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
《登鸛雀樓》填成語 唐·王之渙的《登鸛雀樓》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,你能用它...
1個回答2024-01-22 23:40
白駒過隙 日新月異 依樣畫葫蘆 山清水秀 盡善盡美 黃粱一夢 河東獅吼 入不敷出 ??菔癄€ 流芳百世 欲擒故縱 窮途末路千方百計 里應外合 目無全法 更深夜靜 上行下效 一心一意 層出不窮 樓臺亭閣
王之渙《登鸛雀樓》的全文?
2個回答2022-12-03 13:10
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 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
王之渙《登鸛雀樓》的全文?
1個回答2022-10-18 07:50
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, 黃河入海流。 欲窮千里目, 更上一層樓。
登鸛雀樓 王之渙注音
1個回答2022-12-21 18:36
登鸛雀樓 作者: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 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
登鸛雀樓唐王之渙跟登鸛雀樓唐李白的區(qū)別
2個回答2022-12-07 16:01
《登鸛雀樓》的作者是王之渙而非李白。 原文如下: 白日依山盡, 黃河入海流。 欲窮千里目, 更上一層樓。 釋義: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,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。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, 那就...
全文
登鸛雀樓的解釋
1個回答2022-06-04 10:37
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 日 依 山 盡, 黃 河 入 海 流。 欲 窮 千 里 目, 更 上 一 層 樓。 [注釋] 1.鸛雀樓:舊址在山西永濟縣,樓高三層,前對中條山,下臨黃河。傳說常有...
全文
登鸛雀樓 解釋
2個回答2022-06-07 06:58
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 日 依 山 盡, 黃 河 入 海 流。 欲 窮 千 里 目, 更 上 一 層 樓。 [注釋] 1.鸛雀樓:舊址在山西永濟縣,樓高三層,前對中條山,下臨黃河...
全文
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優(yōu)勝之出在哪里
1個回答2022-07-30 17:38
最后的一句話非常的氣闊,有著氣吞山河之勢而暢當的卻沒有哦^^
熱門問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