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意思

2024-03-17 16:15

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意思
1個回答
以人為鏡 成語 以人為鏡

發(fā)音 yǐ rén wéi jìng

解釋 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。

出處 《墨子·非攻中》:“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。鏡于水,見面之容;鏡于人,則知吉與兇。”

文言文出處《資治通鑒·卷第一百九十六》

[原文]鄭文貞公魏征寢疾,上遣使者問訊,賜以藥餌,相望于道。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,動靜以聞。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,動靜以聞。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,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。戊辰 ,征薨,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,給羽葆鼓吹,陪葬昭陵。其妻裴氏曰:“征平生儉素,今葬以一品羽儀,非亡者之志?!毕まo不受,以布車載柩而葬。上登苑西樓,望哭盡哀。上自制碑文,并為書石。上思征不已,謂侍臣:“人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,以古為鏡,可以見興替,以人為鏡,可以知得失;魏征沒,朕亡一鏡矣!”

[譯文]鄭文貞公魏徵臥病不起,太宗派人前去問訊,賜給他藥餌,送藥的人往來不絕。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,一有動靜便立即報告。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處,指著衡山公主,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。戊辰(十七日),魏徵去世,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,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,陪葬在昭陵。魏徵的妻子說:“魏徵平時生活檢樸,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,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,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?!比纪妻o不受,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。太宗登上禁苑西樓,望著魏徵靈車痛哭,非常悲哀。太宗親自撰寫碑文,并且書寫墓碑。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,對身邊的大臣說:“人們用銅做成鏡子,可以用來整齊衣帽,將歷史做為鏡子,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,將人比做一面鏡子,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。魏徵死去了,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?!?br>
指要:本文記載之事,發(fā)生在唐太宗貞觀17年(公元643年)。從魏徵“寢疾”,到“薨”,唐太宗的一系列的言和行,表現(xiàn)了魏徵的“平生儉素”和忠諫,更突出了唐太宗是一位清醒賢明的君主。特別是“三鏡”之說,成為后世稱道的名言。

名句:人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,以古為鏡,可以見興替,以人為鏡,可以知得失.

譯:人們用銅做成鏡子,可以用來端正衣帽,將歷史做為鏡子,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更替之因,將人比做一面鏡子,可以知道自己行為的得失。
相關問答
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成語?
1個回答2024-01-29 13:16
【成語】以人為鏡 【拼音】yǐ rén wéi jìng 【釋義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,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。 【出處】 先秦·墨翟《墨子·非攻中》...
全文
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……的故事。。。。急啊
1個回答2024-02-12 01:23
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,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,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說的,意思狠明顯。開頭那句就不用解釋了,對著鏡子可以整理服飾穿戴;中間那句是參照歷史可以總結出事物興衰更替的規(guī)律,因為我們現(xiàn)在的...
全文
以人為鏡,可明得失
4個回答2022-06-24 08:57
《舊唐書·魏徵傳》:"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"近義詞: 以人為鑒 意思: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。
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矣 是什么意思
1個回答2022-09-08 02:33
出處: 《舊唐書·魏徵傳》:“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?!?近義詞: 以人為鑒 意思: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
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猜一成語
1個回答2024-02-03 22:16
【謎面】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[人名] 【謎底】耶律齊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:"以人為鑒(鏡),可以知得失",由此可以聯(lián)想到《論語六則》中孔子的話:...
全文
生活中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例子有哪些
1個回答2024-02-18 11:41
唐太宗在高吟著:"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;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;以史為鑒可以見興替."正是這學習接納,勇于借鑒的精神才得以讓大唐聞名中外古今……正當世人用贊譽和敬仰的光環(huán)將他們環(huán)繞時,依然光亮的是古人們善于...
全文
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的事例
1個回答2024-02-15 11:19
魏征去世后,唐太宗極為思念,感慨的說:“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 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朕常保此三鏡,以防己過。今魏征殂逝,遂亡一鏡矣。”
以銅為鏡可以知得失的意思
1個回答2024-03-01 23:05
虛心納諫 鼓勵群臣進諫,自己也樂于納諫,勇于改過,做到了真正的從善如流,這既是唐太宗身上最大的亮點,也是他一生美德的根基,如果沒有這一點,他充其量也不過和漢高祖劉邦、光武帝劉秀、宋太祖趙匡胤等...
全文
關于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事例
1個回答2024-03-13 05:58
在一次考試中,別人平常勤學好問,取得了高分,而自己平時沒有注意,沒有考好,所以向別人學習,取長補短,取得了好成績
熱門問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