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伯與季札的異同?

2024-03-06 06:31

1個回答
季札



(生卒年不詳 )。又稱公子丸。春秋時吳國人。吳王壽夢少子。封于延陵,城延陵季子。后又封州來,稱延州來季子。父壽夢欲立之,辭讓。兄諸樊欲讓之,又辭。諸樊死,其兄余祭立。余祭死,夷昧立。夷昧死,將授之國而避不受。夷昧之子僚立。公子光使諸刺殺僚而自立,即闔閭。札雖服之,而哭僚之墓,賢明博學(xué),屢次聘用中原諸侯各國,會見晏嬰、子產(chǎn)、叔向等。聘魯,觀周樂。過徐,徐君好其佩劍,以出使各國,未即獻(xiàn)。及還,徐君已死,乃掛劍于徐君墓樹而去。





季札是周朝吳國人,因受封于延陵一代,又稱「延陵季子」。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,曾經(jīng)被孔子贊美為「至德」之人。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,但父親太王,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。于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,自己則以采藥為名,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,建立了吳國。



數(shù)代后,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。他的四個兒子當(dāng)中,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,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。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,認(rèn)為季札的德行才干,最足以繼承王位,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。但是季札不肯受位,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。



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,遠(yuǎn)在季札之下,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,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。他說: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,來取代無德的曹王,但被子臧所拒絕。為了堅守臣民應(yīng)有的忠義,并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,子臧離開曹國,奔走到了宋,使曹國的君主,仍然得以在位執(zhí)政。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,被人們贊美為能「守節(jié)」的盛德之人。前賢的殷鑒歷歷在心,國君的尊位,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?雖然我無德,但祈求追比賢圣,則是念念在心啊。



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,他們?nèi)缤娦枪霸掳悖恍南胍獡泶骷驹秊橥?。不得已之下,季札退隱于山水之間,成日躬耕勞作,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(jié),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。



有一次,吳國派遣季札出使魯國。到了魯國,季札聽到了蔚為大觀的周樂。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,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(yuǎn)蘊涵,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,語驚四座,使眾人為之側(cè)目。聽到《唐》,他聽出了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(fēng),聽到《大雅》,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里,聽到了文王之德。當(dāng)《魏》歌四起,那「大而寬,儉而易」的盟主之志,輝映著以德輔行的文德之教。一直到《招箾》舞起的時候,季札驚嘆道:這是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至德樂章,就如同蒼天無不覆蓋,大地?zé)o不承載。就算是盛德之至,也是無以復(fù)加了。



季札出使鄭國之時,見到了子產(chǎn)。他們一見如故,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。季札對時局有著異常明晰的洞察力,臨別前,他語重心長地對子產(chǎn)說:「鄭國的國君無德,在位不會很久,將來國主的王位,一定會傳到你的手中。你統(tǒng)理鄭國的時候,務(wù)必要謹(jǐn)慎,務(wù)必以禮來持國。否則鄭國很難避免敗亡的命運。」言之諄諄。當(dāng)子產(chǎn)目送季札遠(yuǎn)去時,仍然覺得音猶在耳,心里不禁萬分悵惘。



吳王諸樊一直到過世之前,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札。他留下遺訓(xùn),讓后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,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札的手里,以滿先王壽夢生前的遺愿。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,要把王位傳給季札,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絕了。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,他再度歸隱而去。



孔子曾經(jīng)說過:「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,三以天下讓,民無得而稱焉?!顾抉R遷贊美季札是一位「見微而知清濁」的仁德之人。賢者的謙恭禮讓、非凡氣宇和遠(yuǎn)見卓知,一直在中國歷史的長空中,閃耀不絕。



在這個「季札讓國」歷史故事的背后,還有一個溯源主題余韻不盡。中原地區(qū)與句吳一帶的人們,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。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,千百年來,人們本就同根同源,同體相依!  孔子稱他為“至德”,司馬遷在《史記》里把他列為“世家”第一.。

  泰伯、仲雍二人是親兄弟,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亶父。本來,泰伯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應(yīng)該依次繼承王位。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(即后來的周文王),況且姬昌的確有超人的才能,因此決定主動把繼承權(quán)讓給季歷。然后由季歷傳給姬昌。后來,古公亶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他們繼承王位,他們都堅辭不受。為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,泰伯、仲雍便出逃至遠(yuǎn)荒之裔的東南荊蠻地區(qū),斷發(fā)紋身,遵行當(dāng)?shù)芈浜竺褡宓牧?xí)慣。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意志堅決,就只好擁立季歷和姬昌。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“泰伯讓王”的故事。

  約在公元前12世紀(jì)之際,古公亶父患病,泰伯、仲雍假借到衡山(今有二說,一說在浙江吳興縣境,一說在江蘇江寧縣境)采藥,從陜西歧山周原居地率領(lǐng)部分周人向東南遷徙,最后定居于無錫東南梅里(今無錫縣梅村)一帶。他們?nèi)豚l(xiāng)隨俗,斷發(fā)文身。古公亶父病卒時,泰伯、仲雍回去奔喪,再三禮讓,由季歷繼承父位,稱季歷為公季。喪事畢,泰伯、仲雍還歸梅里。歸附者有千余家,奉立泰伯為當(dāng)?shù)氐木?,稱吳泰伯,自號“勾吳”。時值商代末年,王朝衰落,中原地區(qū)的侯王用兵頻繁。泰伯深恐兵禍波及,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,“周三里二百步,外郭三百余里”,名曰“故吳”。

  從泰伯至壽夢19世, 都以梅里為都城。 都城后遷吳(今蘇州)。吳國滅亡后,泰伯城逐漸廢棄,稱為“故吳墟”。泰伯定都梅里后,大力興修水利,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,曾“穿澮瀆以備旱澇”。相傳泰伯開鑿泰伯瀆,俗稱伯瀆港,人民世受其利。泰伯無子,卒后由其弟仲雍繼位。周滅商后,仲雍孫周章被周王朝封為吳國君(子爵),列為諸侯。 泰伯葬于梅里東之皇山(后名鴻山,今無錫縣鴻聲鄉(xiāng)境內(nèi))南麓。東漢永興二年(154年)四月,桓帝命吳郡太守糜豹監(jiān)修泰伯墓,并在泰伯故城中“即宅為祠”,建造泰伯廟,供人們祭祀瞻仰,后人尊奉泰伯為吳國及吳姓的始祖。
相關(guān)問答
泰伯和季札主要內(nèi)容是什么
1個回答2024-03-02 02:58
年代久遠(yuǎn),誰能夠給出一個準(zhǔn)確的考據(jù)呢。 ? 吳國人自己說是周室后裔,那個年代也沒有DNA鑒定,連血型都搞不明白,拿什么證明呢?恐怕也無非是給自己找個大腿抱吧。 ? 出身歸出身,但是季札還是有...
全文
季札的介紹
1個回答2024-03-06 17:43
季札(前576年一前484年),姬姓,名札,又稱公子札、延陵季子、延州來季子、季子,《漢書》中稱為吳札1,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,封于延陵(今常州一帶),后又封州來,傳為避王位“棄其室而耕”常州武進(jìn)...
全文
成語季札掛劍什么意思
1個回答2024-01-30 06:41
季札掛劍,延陵季子將要到西邊去訪問晉國,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。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,嘴上沒有說什么,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。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(wù),就沒有把寶劍獻(xiàn)給徐國國君,但是他心里已...
全文
季札掛劍
1個回答2024-02-23 08:11
原文: 季札之初使,北過徐君。(1)徐君好季札劍,口弗敢言。季札心知之,為使上國,(2)未獻(xiàn)。還至徐,徐君已死,于是乃解其寶劍,系之徐君冢樹而去。(3)從者曰:“徐君已死,尚誰予乎?”季子曰:...
全文
季札掛劍是什么成語
1個回答2024-02-27 23:56
季札(zhá),春秋時期吳國人,第一次出使,去造訪北方的徐國的君主。徐君和季札互相都非常傾慕對方,徐君很喜歡季札身上所佩的寶劍,但是卻沒有說出來。季札看出了徐君喜歡自己的劍,就打算把劍送給徐君,但是他...
全文
文言文季札掛劍的翻譯
1個回答2024-02-25 17:39
原文1 ①延陵季子②將西聘③晉,帶寶劍以過[11]徐君④。徐君觀劍,不言而色欲之。延陵季子為有上國⑤之使,未獻(xiàn)也,然其心許之矣,使于晉,顧反⑥,則徐君死于楚,于是脫劍致之嗣君⑦。從者止之曰:“此...
全文
季札掛劍講的是關(guān)于()的故事。
1個回答2024-03-01 08:48
參考答案:C
季札掛劍的主要內(nèi)容
1個回答2024-03-06 16:24
延陵季子將要到西邊去訪問晉國,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。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,嘴上沒有說什么,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。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(wù),就沒有把寶劍獻(xiàn)給徐國國君,但是他心里已經(jīng)答應(yīng)給他...
全文
季札掛劍
1個回答2024-03-07 22:00
季札,春秋時期吳國人,是吳國國君的小兒子。他博學(xué)多才,品行高尚,甚至是自己在心里許下的諾言,也要竭盡全力去做。 一次,季札遵照國君的旨意出使各諸侯國。他中途經(jīng)過徐國,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款待。兩...
全文
季札掛劍說明了什么道理?
1個回答2024-03-09 07:57
說明了做人要守承諾 季札第一次出使,去造訪北方的徐國的君主。徐君十分喜歡季札(身上所佩)的劍,但是卻不說出來。季札心里也知道(徐君喜歡自己的劍),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,所以沒有送給他。(后來他...
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