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

2024-01-12 21:06

1個回答

司馬遷,西漢史學家,文學家。字子長,左馮翊夏陽(今陜西韓城西南)人。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一史官世家,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,掌管文史星卜。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后,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。司馬談博學,精通天文、《易》學和黃老之學。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,并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。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后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。后隨父去長安,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國、董仲舒學習《古文尚書》和《春秋》。十九歲為補博士子弟。二十歲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,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。他的足跡到達會稽,訪問夏禹的遺跡;到過姑蘇,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;到達淮陰,訪求韓信的故事;到過豐沛,訪問劉邦、蕭何的故鄉(xiāng);到過大梁,訪問夷門,并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;到過楚,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;到過薛地,考察孟嘗君的封邑;到過鄒魯,拜仰孔孟的家鄉(xiāng)。此外,他還北過涿鹿,登長城,南游沅湘,西至崆峒。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,增長了知識?;氐介L安后,武帝讓他帶著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,到達今天昆明一帶大西南地區(qū)。
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),與唐都、落下閎等共訂《太初歷》,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《顓頊歷》,《太初歷》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。此后,司馬遷開始撰寫《史記》。元封三年(公元前108),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。任太史令。
公元前99年,李陵因戰(zhàn)敗投降匈奴,李陵家族被誅。司馬家與李家是世家,司馬遷因為李陵仗義執(zhí)言而被判死刑。為完成《史記》,自請腐刑,免死。出獄后任中書令,繼續(xù)發(fā)憤著書,終于完成了《史記》的撰寫。公元前87年,武帝駕崩,司馬遷離開了長安,不知所終。
《史記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,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,《史記》語言生動,形象鮮明,也是優(yōu)秀的文學作品。司馬遷忠于寫史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。由于他的決心和毅力,才使我們明了歷史的真相。除《史記》外,司馬遷還作賦八篇,均已散失。他的《報任安書》,是一篇著名的論說散文。文中敘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宮刑的過程;抒發(fā)了無辜受刑的悲憤,暴露了漢武帝的專橫殘忍;最后,表達了自已發(fā)憤著書、創(chuàng)作《史記》的決心。司馬遷的學術思想,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。《史記》被魯迅譽為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”,是當之無愧的。

相關問答
司馬遷史記的故事 司馬遷為什么開始寫史記
1個回答2024-01-29 15:38
司馬遷為什么會寫史記呢?因為他爹是太史令,后來,司馬遷繼承了他爹的位置,當上了漢武帝的太史令,主要就是負責編撰歷史。司馬遷編撰的《史記》記錄黃帝時期到漢武初期整整3000年的歷史,可以說是達到了史學的...
全文
歷史上司馬遷是什么人 司馬遷自稱
1個回答2022-12-22 17:05
這個問題你的怎么看
司馬遷寫史記的經歷
1個回答2022-11-15 10:58
忍辱負重,艱苦卓絕。
司馬遷和《史記》的故事
1個回答2024-02-05 06:08
司馬遷和《史記》的故事   司馬遷(前一四五-- 前約八七),字子長,夏陽(今陜西韓城)人。父親司馬談,學問淵博,精通天文星歷和黃老之學,武帝時,移居長安,任太史令。司馬遷十歲時,跟父親...
全文
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
1個回答2024-02-22 15:28
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。
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
1個回答2024-02-25 16:00
司馬遷自己說:欲以“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” 順便也是完成父親的遺愿。
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是什么?
1個回答2024-02-18 03:48
司馬遷所謂的“窮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”,意思是說:《史記》的寫作目的是研究“天”和“人”之間的關系,把從古到今歷史上的發(fā)展變化大勢搞清楚,形成司馬遷一家之言。這句話既道明司馬遷撰寫《史記...
全文
司馬遷是在什么時寫的史書
1個回答2024-02-22 12:50
《史記》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,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。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,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。《史記》最初沒有書名,或稱“太史公書”、“太史公傳”,也...
全文
讀《歷史學家司馬遷》有感
1個回答2024-03-06 04:59
在漢武帝時期,一位史官忍辱負重,歷時19年,終于寫成一本史書,這本書叫史記,這個人是司馬遷。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位史官,他的祖先也是史官,而秦始皇把史書放火給燒了,對史實的民間傳說也說法不一。司...
全文
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
1個回答2024-03-12 05:25
報任安書中他有寫到:仆竊不遜,近自托于無能之辭,網羅天下放失舊聞,略考其行事,綜其終始,稽其成敗興壞之理,上計軒轅,下至于茲,為十表,本紀十二,書八章,世家三十,列傳七十,凡百三十篇。亦欲以究天人...
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