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歷史上體現(xiàn)中華文化基本精神中的以人為本的事例

2023-12-09 03:05

1個回答

武王滅紂,非常之快。

聯(lián)軍子月(周歷正月)底出發(fā),丑月(周歷二月)底就攻進了殷都朝歌,殷紂王就自殺了。

一個原本十分強大的政權(quán),怎么說亡就亡了呢?直接的原因,是殷紂王派出去的部隊,一到前線就掉轉(zhuǎn)矛頭,變成了周武王的先鋒。

紂王的軍隊為什么反戈一擊?根本的原因,是殷商政權(quán)太不把人當人。

具體表現(xiàn)有兩個,一是活人殉葬,二是活人獻祭。

比如江蘇銅山丘灣商代社祭遺址中,就同時發(fā)現(xiàn)了人骨和狗骨。

可見當時是把活人像狗一樣,當做犧牲品的。

這種特殊的犧牲品,就叫“人牲”。

牲,有兩個意思。

一是相對于畜,二是相對于犧。

動物,養(yǎng)著的時候叫“畜”,要殺的時候叫“牲”,合起來叫“畜牲”。

它們用于祭祀,毛純的叫“犧”,體全的叫“牲”,合起來叫“犧牲”。

祭祀用“人牲”,就是把人當牲口,是典型的不把人當人。

用人做犧牲品叫“人牲”,做陪葬品叫“人殉”,同樣是不把人當人。

可是這兩種制度,在殷商時代非常盛行。

送上祭壇和埋進墳墓的,不僅有奴隸和平民,甚至還有貴族。

這也不難理解。

因為犧牲品和陪葬品,原本是人神之間進行交易的籌碼。

出價越高,紅利越大。

因此,如果是重大祭祀,有特殊要求,或者去世的人物地位特高,光殺戰(zhàn)俘和奴隸就“不夠意思”,非殺貴族不可。

比如紂王的大臣比干,我懷疑就是因此而被殺,或者以此為借口殺的。

然而,盡管殷商政權(quán)殺了那么多的人,甚至殺了貴族來陪葬,皇天上帝還是不保佑他們。

顯然,周人要想保住勝利果實,就必須反其道而行之。

殷的統(tǒng)治者既然不把人當人,那么,周的統(tǒng)治者只有一種選擇:把人當人。

把人當人,就是“仁”,也就是“人其人”。

周武王在伐紂之前,曾發(fā)表宣言,說“惟人萬物之靈”,說“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”(意思是有再多的親戚,也不如仁愛人民)。

周武王是不是真說過這話,難講。

但要說周人有這種觀點,大約是實。

范文瀾先生甚至說,周人是廢除了“人牲制度”和“人殉制度”的,而且認為這件事具有“重大進步意義”。

當然,一種延續(xù)了數(shù)百年之久的制度,說廢除就廢除了,并不可能。

事實上此后的人牲和人殉,仍史不絕書。

不同的是:這兩件事已不像在商代那樣被認為理所當然。

相反,誰要再搞,還會遭到 *** 和批評。

公元前641年,宋襄公與曹國、邾國的國君會盟,讓邾文公殺鄫國的國君(子爵)祭祀社神,司馬子魚反對說:用大牲口來進行小祭祀,尚且不可(小事不用大牲),哪里還敢用人(而況敢用人乎)?子魚還說:祭祀,原本是為了人(祭祀以為人也)。

人,是神的主人;神,是人的客人(民,神之主也)。

用人做犧牲品,誰能夠享用(用人,其誰饗之)?你們這樣倒行逆施,只怕沒有好結(jié)果。

將來能夠善終,就是萬幸(得死為幸)!遺憾的是,子魚的反對似乎并沒有成功,那個倒霉的郜鄫子爵還是被殺了。

也有反對成功的,齊國的大夫陳子車死于衛(wèi)國,他的老婆和管家就商量著要用人殉葬,而且連要殺的人都定下來了。

老婆和管家的理由是:夫子死在衛(wèi)國,生病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照顧,所以應該派兩個人到陰間照顧他(夫子疾,莫養(yǎng)于下,請以殉葬)。

然而陳子車的兄弟陳子亢說,用人殉葬,不合禮法(以殉葬,非禮也)。

當然了,你們也有你們的道理,我哥哥生病的時候“莫養(yǎng)于下”嘛!不過,最該照顧他的,也就是二位(彼疾當養(yǎng)者,孰若妻與宰)。

所以,我的意見是:能夠不用人殉葬,最好(得已,則吾欲已)。

實在不行,就只好殺你們兩個(不得已,則吾欲以二子者之為之也)。

結(jié)果大家也能想象,是陳子車的老婆和管家都不再堅持人殉。

孔子也是反對人殉的,而且連用俑都反對。

俑是殉葬用的土偶和木偶,比如秦始皇墓中的兵馬俑。

對于這類東西,孔子深惡痛絕。

孔子曾明確表示“為俑者不仁”;“始作俑者,其無后乎”,意思是第一個發(fā)明俑的人,大概會斷子絕孫吧!發(fā)明土偶和木偶,原本是為了代替人。

與用人殉葬相比,應該說是一個進步,孔子為什么還要詛咒?楊伯峻先生認為,是孔子不知道這個過程,以為用俑在前,用人在后。

有了俑殉,就會有人殉。

我倒不這樣認為,我認為孔子是從根本上反對人殉。

因為俑是人的替身,也是人的象征。

用俑殉葬,就是承認用人殉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。

何況當時的俑,都做得活靈活現(xiàn),某些木俑還能“踴動”,這才叫做“俑”。

所以孟子認為,孔子反對用俑,就因為它們太像人了(為其象人而用之也)。

用這樣酷似真人的俑殉葬,與用人簡直沒有區(qū)別(不殆于用人乎哉)!故此例不可開,此風不可長。

此例一開,人殉就有復辟的可能,因此連這個口子也必須堵住。

顯然,這是一種原始的、素樸的人道主義精神。

其核心,就是要把人當人,不能把人當牲口。

相關(guān)問答
中華民族歷史上關(guān)于愛好和平的例子有哪些
1個回答2024-03-20 23:06
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概念 所謂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,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,具有影響,可以繼承,并得到不斷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,有益于下代的優(yōu)秀道德遺產(chǎn)。概括起來就是:中華民族優(yōu)秀的道德品質(zhì)、優(yōu)良的民族精神、...
全文
歷史上因基因突變而具有某方面的天賦的例子
1個回答2024-07-17 04:01
公元前115年,一個天高氣爽的早晨,一隊浩浩蕩蕩的大軍正奉命在迎候遠道而來的友好使節(jié)。不見中國使者來了,他們立刻列陣歡迎。中國使者和安息國將軍互相問候、互相贈禮。最后,他們一起看了將軍請來助興的魔術(shù)。...
全文
金華山的基本介紹
1個回答2024-05-25 20:42
金華山,道教名山勝地。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境內(nèi)北部。山中層巒疊嶂,清泉潺流,洞穴四布,怪石林立,主峰海拔 1300 余米,面積約 2.5 平方公里。金華山又名長山、常山。山間雙龍、冰壺、朝真三洞合稱“金...
全文
華而不實是什么意思,歷史上的華而不實成語典故?
1個回答2024-04-25 15:23
華而不實,漢語成語,拼音是huá ér bù shí,意思是花開得好看,但不結(jié)果實,比喻中看不中用。出自左丘明《左傳·文公五年》。 春秋時,晉國有個大臣叫陽處父,喜歡高談?wù)撻煟幸惶?,寧贏看見陽處...
全文
華夏基金有哪些明星基金經(jīng)理?
1個回答2023-08-20 06:57
王亞偉~~~
來幾個實例,關(guān)于“華而不實”
1個回答2024-05-10 12:50
好比一個好看的蛋糕。咬了一口 就沒了
愛我中華事例
1個回答2024-02-20 11:03
寫寫有關(guān)奧運的,以次來延伸到愛我中華這個主題上面.以抒情為主
才華沒有被發(fā)現(xiàn)的事例
1個回答2024-04-18 00:35
陶淵明,在他生活的時代他毫無名氣,直到唐朝才被李白發(fā)現(xiàn)他的詩歌很好。
中國歷史的基本特點是什么
1個回答2022-10-01 21:03
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
有才華沒德行的歷史人物 及有德行沒才華的歷史人物
1個回答2024-03-18 12:19
跟你說個規(guī)律,你看法家的歷史人物,個個都是倍有才但是不重德行的。你像管仲、韓非子、李斯、白起等等,法家從來不做道德說教,制度上就是高壓、經(jīng)濟上就是改革。儒家的很多人就是那種有德性,但是沒有什么才...
全文
熱門問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