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尺巷的故事

2023-12-02 10:06

1個回答
三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.一天張英收到家信,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,與鄰居發(fā)生糾紛,要他用職權(quán)疏通關系,打贏這場官司.張英閱信后坦然一笑,揮筆寫了一封信,并附詩一首: 一紙書來只為墻,讓他三尺有何妨?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.家人接到回信后,讓出三尺宅基地.鄰居得知,也相讓三尺宅基地.結(jié)果成了六尺巷,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。 一紙書來只為墻, 讓他三尺有何妨, 萬里長城今猶在, 不見當年秦始皇。 這首詩的后兩句是為了說明鄰里人際關系遠比死的磚瓦重要,寶貴的生命和時間遠比無價值的喟嘆和紛爭重要,即使今日 爭得了這三尺又如何?秦始皇當日修筑萬里長城何等意氣奮發(fā),如今又何去何從呢?你們修墻修得過長城嗎,長城今天還在呢,但 修墻的秦始皇又如何了呢? 退一步海闊天空,一個人一生中如果從來沒有人注意過你、欣賞過你,生命將是一種悲哀。如果從來沒有人與你磨擦過、 爭吵過,對于你的生命來說也同樣不完整。 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,與我們的生命相比,那些小小的矛盾、小小的坎坷又算得了什么呢?對于永恒的時間來說是多么 得脆弱和不堪一擊!我們何必把寶貴的生命,消耗在那些毫無價值的喟嘆和紛爭上呢? 時間驗證真理~張氏故居,在今天六尺巷一帶,當年宰相府第,已蕩然不見痕跡,唯六尺巷的故事,仍在這塊土地上流傳, 象征著一種氣度和胸襟,告訴我們要有坦蕩的胸懷 ,給今人以啟迪。
相關問答
八尺巷的典故 關于八尺巷的典故
1個回答2024-03-15 07:42
1、清代康熙年間,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(fā)生了爭執(zhí),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(yè),時間又久遠,對于宅界誰也不肯相讓。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,因年代久遠,沒有什么強有力的證據(jù),縣令難以明斷,公...
全文
與三尺巷有關的故事是什么
1個回答2024-01-23 00:50
說古代安徽桐城縣有兩家鄰居因為蓋房子發(fā)生矛盾!互不相讓!其中一戶就給家中在京城做丞相的親戚去了一封信,希望得到他的支持。結(jié)果是:丞相回信說~~~~~~~~~讓他三尺又何妨!意識就是叫他想開點!不要...
全文
三尺巷的故事?
1個回答2024-01-30 17:08
清朝康熙時,安徽桐城出了個叫張英的,當上了宰相,鄰居吳氏欲侵占他的宅邊地,家人馳書北京,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。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:“千里修書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。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...
全文
三尺巷故事的意義?
1個回答2024-02-16 08:23
三尺巷也叫六尺巷。說的是清代開國狀元秘書院大學士傅以漸開導家人禮讓的真實故事。故事梗概為,家中因為與鄰居有宅基糾紛,便與傅以漸修書一封,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。收到家人來書,傅以漸遂回一紙家書:"千里...
全文
五尺巷故事
1個回答2024-02-11 07:13
清康熙年間,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、禮部尚書。老家舊宅與吳家為鄰,之間有個空地,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。后來鄰居吳家建房,要占用這個通道,張家不同意,
三尺巷的介紹
1個回答2024-02-17 04:56
三尺巷又名六尺巷。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,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,家中因為宅基糾紛,修書帶備一封,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。收到家人來書,遂修一紙數(shù)知家書:“千里修書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?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...
全文
三尺巷的來歷
1個回答2024-02-23 03:07
清朝康熙年間,宰相張英的家人在家鄉(xiāng)與鄰居爭地界,寫信向張英求助。張英寫了一首詩作答:“一紙來書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;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?!奔胰艘娫姾?,主動向鄰居讓了三尺。鄰居見宰相度量大...
全文
八尺巷的典故?
1個回答2024-02-29 06:12
應是六尺巷的典故。清朝安徽桐城清康熙年間,張英在朝廷任文華殿大學士、禮部尚書,老宅與吳家為鄰,吳家建房為巷子打官司,家人寫信給張英,要他出面干涉。張英回信,要家人讓三尺,吳家深受感動,也出讓三尺,...
全文
三尺巷的典故原文
1個回答2024-03-08 04:13
三尺巷的典故原文: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,相傳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,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,家中因為宅基地糾紛,修書一封,希望他能為家人撐腰。收到家人來書,傅以漸遂修一紙家書:千里修書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...
全文
五尺巷故事
1個回答2024-03-16 10:03
(其實是六尺巷)補充樓上的回答:于是兩家人鬧起來,雙方都不服氣,張家人便修書給張英求助。張英寫了一首詩作答:“一紙來書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;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?!奔胰艘娫姾?,主動向鄰居讓...
全文
熱門問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