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獻愛心幼兒園大班教案

2023-11-30 14:26投诉举报

1个回答
匿名用户2023-11-30 14:52

奉獻愛心幼兒園大班教案如下:

一、教學目標。

1、讓學生了解愛心的重要性,認識到關愛他人是一種美德。

2、培養(yǎng)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(zhì),提高人際交往能力。

3、通過實踐活動,讓學生體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。

二、教學重點與難點。

1、重點:讓學生了解愛心的含義,感受關愛他人的喜悅。

2、難點: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關注他人,學會主動助人。

三、教學過程

1、導入:講述一個有關愛心的小故事,引導學生關注故事中的主人公如何關愛他人。

2、講授:1)愛心的重要性:講述實例,讓學生了解愛心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,如關心弱勢群體、幫助同學等。2)關愛他人的方法:教授學生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,如禮貌待人、主動幫助同學解決問題等。3)樂于助人的品質(zhì):講解樂于助人對于個人成長的意義,以及如何培養(yǎng)這種品質(zhì)。


3、實踐活動: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,分享自己幫助他人的經(jīng)歷,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快樂。

4、情景模擬:設計情境,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,體驗關愛他人的過程。

5、總結與反思:引導學生總結本次活動的心得體會,思考如何將愛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。

四、課后作業(yè)。

1、回家后,向家長講述本次活動的內(nèi)容,與家長一起討論如何在家中展示愛心。

2、觀察身邊的人,發(fā)現(xiàn)他們需要幫助的地方,主動伸出援手。

五、教學評價

1、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本次活動,表現(xiàn)出對愛心的關注。

2、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(xiàn),了解他們關愛他人的能力。

3、學生能否將本次活動的心得體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,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。

奉獻愛心活動意義:

我們希望培養(yǎng)大班學生關愛他人的意識,讓他們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,將愛心傳遞給更多的人。在教學過程中,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,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實踐活動,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行為相結合,教師還要注重教學評價,督促學生將所學應用于日常生活,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。讓我們一起為培養(yǎng)有愛心、樂于助人的新一代而努力!

相关问答
幼兒園老師小奉獻大作為的詩歌
1个回答2024-01-21 21:45
老師是辛勤的園丁, 而我們是綻放的花朵. 園丁給花兒澆水,施肥, 就是在認真地教導我們, 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. 老師是一把大雨傘, 而我們就是躲在雨...
全文
奉獻的名人名言奉獻的故事
1个回答2024-03-13 09:16
01.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的人憔悴.-----柳永《蝶戀花》   02.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.-----李商隱《無題》   03.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.-----魯迅   04....
全文
中學生作為班長敬業(yè)奉獻的事跡
1个回答2024-02-22 02:48
保護青蛙 在絕望的哭聲凄慘哀鳴的青蛙成了餐桌上的食物。這讓很多青蛙喪生,這是怎樣的做法不應該啊!多么可悲的辦法啊! 蛙是動物世界上最好的“農(nóng)場守護者?!彼...
全文
奉獻的奉能組什么詞語?
1个回答2024-11-23 21:37
1、奉承 ? ? ? ? ? 逢迎,諛媚,用好聽的話恭維人 2、奉告 ? ? ? ? ?? 敬辭。說明;奉勸正告 3、奉公 克己奉公、奉公守法 4...
全文
什么是奉獻
1个回答2022-06-05 02:53
奉獻給別人一杯粥,雖然將粥奉獻了出去,但收獲的是一份快樂,你奉獻出一份愛,會收到更多的愛。當別人需要你時,你奉獻出你自己,但會收獲了更多的愛,奉獻自己,...
全文
奉獻是什么
1个回答2022-09-14 19:27
奉獻 從詞義來說是恭敬地交付;獻出。指“把實物或意見等恭敬莊嚴地送給集體或尊敬的人”。兩個字和起來,奉獻,就是“恭敬的交付,呈獻”。
求一則關于奉獻的故事
1个回答2024-01-18 02:06
關于奉獻的故事有很多,我在這里舉出十則,請參考 1盲女燈油費 瑞士一個盲女,有一天,她拿了二十七元銀幣交給一位牧師,作為捐助向外布道費用.牧師說:“你目盲,家庭環(huán)境又很不好,...
全文
有奉獻精神的名人故事
1个回答2024-01-21 12:36
1)、愛迪生一生有1000多項發(fā)明.這無數(shù)次試驗的時間從哪里來?就是從常常連 續(xù)工作兩天三天的極度緊張中擠出來的.后來不斷的擠出時間,所以他永遠有用不完 的...
全文
形容 奉獻 成語
1个回答2024-01-22 04:01
形容 奉獻 成語 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 蠟炬成灰,舍己為人 任勞任怨,赴湯蹈火 助人為樂,傾囊相助
奉獻他人
1个回答2024-01-22 23:28
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后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