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明明是受害者,為何還背負著負罪感

2023-11-29 02:56

1個回答
我用23年時間走出家暴陰影,為什么要孩子對施暴的父母孝順?我明明是個受害者,為什么還會有負罪感?

38歲的女導演黃莉在最近一期的《演說家》節(jié)目中,講述了發(fā)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。

在她11歲的時候,她親眼目睹了爸爸對媽媽的家暴,年幼的她躲在門縫里,嚇得渾身僵硬又無能為力。更恐怖的是,媽媽被家暴后,竟把所有怒氣都發(fā)泄在了她的身上。

她成了我媽的發(fā)泄筒,經常會無緣無故的遭到媽媽的打罵,燈泡壞了,媽媽心情不好了,她都免不了被打,每一次挨打都是趁爸爸不在家的時候。

她不敢反抗,也不敢告訴爸爸,因為她害怕爸爸因此不高興,害怕爸爸再次的打媽媽,更害怕媽媽被打之后再來打她。所以,她選擇忍受,她也只能默默忍受。

她一直認為媽媽婚姻中所有的不幸,都是她的責任,她覺得家庭中發(fā)生的這一切,都是因為那天她沒有站出來去阻止爸爸。如果,她當初有勇氣,如果,她那天可以跑出來拉住爸爸。也許,后來的一切就都不會發(fā)生了,她把所有的不幸,都怪罪到自己的身上。

家庭暴力的陰影,扭曲了她對自我價值的認知,讓她覺得自己是有罪的。這些負罪感也深深的影響著她在親密關系中的相處模式。

媽媽被家暴而無法反抗,她被媽媽打罵,也不能反抗,隱忍和犧牲,就成為了她在親密關系中的相處模式。但是,這并沒有給她帶來愛和尊重。

隱忍,只換來更多的索取,犧牲,卻帶來了更多的傷害。每一段感情都無疾而終,也不懂得該如何去愛。

她還想著為媽媽的命運負責。

可是,她當時還只是個孩子。

她明明是一個受害者,可為什么還會背負著這些負罪感呢?

或許,可能是這些負罪感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她,這樣可以幫助她防御那些過于痛苦的感受。

美國心理學家布萊克曼提過一個案例:

說有位三十多歲的男士,是牧師的助理,他不斷地容許自己被教堂的牧師欺負。分析顯示這位男士似乎表現(xiàn)得很像他的一個弟弟,而他的弟弟一直是他父親極度嚴厲的體罰對象。

他為什么要表現(xiàn)得像弟弟那樣,容許別人對他的欺負?

布萊克曼解釋說,這是因為他對父親施虐的行為懷有極大的憤怒,這會引發(fā)了他對父親的內疚感,畢竟父親不是對他實施體罰。同時,他對弟弟的遭遇而無能為力,也會讓他產生內疚。

為了排解這些難受的內疚感,他向弟弟產生了認同。因此他在生活中容許了其他人對他的欺負。

這種心理防御機制,叫 與受害者認同 。

意思是,通過容許自己被傷害,或者通過使自己受到傷害,來讓自己表現(xiàn)得像那位受害者一樣。這樣做,是作為一種救贖的愿望,或是為了竭力擺脫自己內心的憤怒和內疚。

這位做牧師助理的男士,在允許自己遭到不合理的對待這方面,向弟弟產生了認同。而這么做,可以減輕他強烈的內疚情緒。

當黃莉看著媽媽被爸爸家暴,她被嚇到了,她不想爸爸打媽媽,也不想媽媽被爸爸打,但是她并不能改變當時的情況,憤怒、內疚、難過、害怕、無力..。

她想為媽媽做點什么,可是什么都做不了。

她成了家暴目睹兒童受害者,她不得不啟動這樣的防御機制,來抵御那些憤怒、內疚、難過、害怕、無力..。

她認同了媽媽,她為自己不能做什么而感到內疚,她讓自己背負起了這些“罪”,贖罪才能讓心靈緩解內疚和憤怒的痛苦感。

但是,她忘記了自己還是個孩子。

心理咨詢師對她說:這個世界上,有很多的男人會打自己的老婆,可并不是所有的女人,都會因此而打自己的孩子。

因為,這不是她的錯,這不是孩子的錯。

她才是受害者,她既是家暴的受害者,也是家暴目睹兒童受害者。

對于媽媽來說,媽媽既是家暴的受害者,也是家暴的施虐者,她也啟動了相應的心理防御機制,叫 與攻擊者認同 。

意思是,你以虐待的方式對待一個人,因為有人曾經虐待過你。這么做,可以使你免于去感覺那些憤怒和痛苦的情感。

媽媽把她當作發(fā)泄筒,正是由于爸爸對媽媽的家暴。媽媽無力去承受,卻把這些撒到了孩子的身上。

這也是很多孩子在童年時候感受過的,在父母吵架之后,孩子做了一件原本不算錯誤的事情,都很容易被父母打罵。

與攻擊者認同還會讓孩子長大后,也變成一個家暴的施虐者。這不僅因為認同了父母的行為,還因為長期在這樣的模式下長大的孩子,會誤以為,這就是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,這就是親密關系的相處模式。

那些曾經受過軀體虐待的孩子,會使用大量的防御,他們會在被攻擊之前先去攻擊他人,即使是面對想要幫助他們的人,只要他們覺得會可能被攻擊的話。

所以,我們也會發(fā)現(xiàn),有些人在親密關系中,他會很缺乏安全感,很難建立親密關系,因為他們會采用“在被別人拋棄之前先拋棄別人”的模式。

他們也在防御這自己的憤怒,防御著對自己無力的內疚、不安和痛苦。

黃莉說,她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,才能夠坦然地面對這一切,才能夠在舞臺上講述自己的故事。

身體的傷痕會消失,可是心理的陰影很有可能會伴隨和影響人的一生。

如果,你曾經歷過家暴,如果你的孩子正處于家暴的環(huán)境下。請記得告訴自己,請記得告訴孩子,不是你的錯,不是孩子的錯。

孩子,不需要承擔父母的痛苦。

如果家暴的事實已給孩子帶來了傷害,請告訴孩子,那不是愛,那是不合理的對待。

對有暴力行為的父母產生恨意,很正常。如果有必要,可讓孩子接受心理咨詢,只有恨出來了,孩子才能看到和接受家庭、父母關系的真實真相。同時,也知道這樣的家庭關系,并不是真正的愛。

只有這樣,孩子才不會自戀的認為,他可以挽回父母間的家暴事實。

只有這樣,他才不需要用各種防御機制來防御內心的痛楚。

只有這樣,他才不需要背負父母命運的責任。

只有這樣,他不會歸罪于自己。

只有這樣,他才能真正的去做自己。

我們國家已經頒布了《反家暴法》,特別是,里面提到的家暴目睹兒童受害者,這真的說明我們國家的法律在不斷的完善和進步,越來越重視人性的關懷、心理健康的重視。?因為家庭暴力,不單是身體的暴力,還有心靈的創(chuàng)傷。

也希望那些正在經歷家暴的人能意識到, 有暴力發(fā)生的地方就是犯罪現(xiàn)場,哪怕這個地方叫做家庭!
相關問答
“負刑請罪”背后的故事
1個回答2024-01-25 22:36
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是趙國優(yōu)秀的將領。趙惠文王十六年,廉頗擔任趙國的大將,攻打齊國,大敗齊軍,奪取了陽晉,被任命為上卿。于是廉頗以他的勇猛善戰(zhàn)而聞名于諸侯各國。 藺相如是趙國人,做趙國宦官頭...
全文
“負荊請罪”背后的故事
1個回答2024-03-01 01:17
“負荊請罪”這個歷史的小話劇來自于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這個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藺相如的顧全大局、款如大度、深明大義和廉頗的知錯就改的精神。那么,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這一幕呢?這還得慢慢道來。 公元前...
全文
讀了負荊請罪有什么感受
1個回答2024-02-17 03:12
這則故事使我受到了許許多多的教育.人不能有嫉妒心理,別看到別人比自己好,就嫉妒,這次輸了,我們就應該更加努力去做,爭取下次超過他.嫉妒心理是很不好的,我們應該克服它.俗話說得好:“退一步,海闊天空”....
全文
讀了負荊請罪有什么感受
1個回答2024-02-24 16:18
這則故事使我受到了許許多多的教育。人不能有嫉妒心理,別看到別人比自己好,就嫉妒,這次輸了,我們就應該更加努力去做,爭取下次超過他。嫉妒心理是很不好的,我們應該克服它。俗話說得好:“退一步,海闊天空”。...
全文
的讓我背負著罪惡感.什么意思
2個回答2023-08-10 17:09
一個對不起另一個
負荊請罪的背景故事
1個回答2024-02-29 01:32
  典故   戰(zhàn)國時候,有七個大國,它們是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.秦,歷史上稱為“戰(zhàn)國七雄”。這七國當中,又數(shù)秦國最強大。秦國常常欺侮趙國。有一次,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。藺相如見...
全文
負荊請罪的意思和故事背景
1個回答2024-01-24 18:23
負荊請罪的意思是: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。表示向人認錯賠罪。 負荊請罪故事背景:藺相如因為“完璧歸趙”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,位在廉頗之上。廉頗很不服氣,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。藺相如得知后,盡量回...
全文
負荊請罪的背景故事
1個回答2024-02-03 19:14
典故 戰(zhàn)國時候,有七個大國,它們是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.秦,歷史上稱為“戰(zhàn)國七雄”。 這七國當中,又數(shù)秦國最強大。秦國常常欺侮趙國。有一次,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。藺相如見...
全文
熱門問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