寓言故事及道理 舉例寓言故事及道理

2023-11-18 14:11

1個回答
1、鷹和烏鴉。鷹從高巖直飛而下,把一只羊羔抓走了。一只烏鴉見到后,非常羨慕,很想仿效。于是,他呼啦啦地猛撲到一只公羊背上,狠命地想把他帶走,然而他的腳爪卻被羊毛纏住了,拔也拔不出來。盡管他不斷地使勁拍打著翅膀,但仍飛不起來。牧羊人見到后,跑過去將他一把抓住,剪去他翅膀上的羽毛。傍晚,他帶著烏鴉回家,交給了他的孩子們。孩子們問這是什么鳥,他回答說,“這確確實實是烏鴉,可他自己硬要充當老鷹。”這故事是說,仿效別人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,不僅得不到什么益處,還會給自己帶來不幸,并受世人的嘲笑。

2、山鷹與狐貍。山鷹與狐貍互相結為好友,為了彼此的友誼更加鞏固,他們決定住在一起。于是鷹飛到一棵高樹上面,筑起巢來孵育后代,狐貍則走進樹下的灌木叢中間,生兒育女。有一天,狐貍出去覓食,鷹也正好斷了炊,他便飛入灌木叢中,把幼小的狐貍搶走,與雛鷹一起飽餐一頓。狐貍回來后,知道這事是鷹所做,他為兒女的死悲痛,而最令他悲痛的是一時無法報仇,因為他是走獸,只能在地上跑,不能去追逐會飛的鳥。因此他只好遠遠地站著詛咒敵人,這是力量弱小者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。不久,鷹的背信棄義的罪行也受到了嚴懲。有一次,一些人在野外殺羊祭神,鷹飛下去,從祭壇上抓起了帶著火的羊肉,帶回了自己的巢里。這時候一陣狂風吹了過來,巢里細小干枯的樹枝馬上燃起了猛烈的火焰。那些羽毛未豐的雛鷹都被燒死了,并從樹上掉了下來。狐貍便跑了過去,在鷹的眼前,把那些小鷹全都吃了。這故事說明,對于背信棄義的人,即使受害者弱小,不能報復他,可神會懲治他。

3、公雞與野雞。有個人在家里喂養(yǎng)了些公雞。有一天,他在市場上遇見了一只馴化的野雞,便買下帶回家來,與公雞關養(yǎng)在一起。那些公雞都追啄他,野雞原以為他是外來的關系,才遭受欺負。過了幾天后,他見到那些公雞相互斗架,彼此斗得頭破血流,還不肯停下來。于是,他自言自語地說:“現(xiàn)在,我再不怨恨被他們所欺了,因為我親眼看到他們自己也不能互相寬容?!边@故事說明,聰明的人若看見鄰里與家人還不能互相寬容,那他們得不到這些人的寬容就不足為奇了。
相關問答
寓言的四個種類,各舉一個例子。
1個回答2024-01-20 16:38
1.塞翁失馬 2.亡羊補牢 3.刻舟求劍 4.鯊魚與魚
寓言的四個種類,各舉一個例子。
1個回答2024-01-26 19:36
1.塞翁失馬 2.亡羊補牢 3.刻舟求劍 4.鯊魚與魚
試例舉《戰(zhàn)國策》中的五個寓言?及其寓意?
1個回答2024-02-24 19:58
一、畫蛇添足 寓意:做事要把握好尺度和火候的道理,因為真理和謬論往往只差一步,千萬不要多此一舉。 二、 南轅北轍 寓意:無論做什么事,只有首先看準方向,才能充分發(fā)揮自己的有利條件;如果方向錯了...
全文
試例舉《戰(zhàn)國策》中的五個寓言?及其寓意?
1個回答2024-01-21 19:29
一、畫蛇添足 寓意:做事要把握好尺度和火候的道理,因為真理和謬論往往只差一步,千萬不要多此一舉。 二、 南轅北轍 寓意:無論做什么事,只有首先看準方向,才能充分發(fā)揮自己的有利條件;如果方向錯了...
全文
舉出三例《伊索寓言》中的寓言故事。
1個回答2024-01-28 08:32
農(nóng)夫與蛇??青蛙與老鼠??風與太陽
作文有趣的寓言還要舉生活例子
1個回答2024-03-03 18:45
漁民們?nèi)鱿聺O網(wǎng),在深海里撈起了一只瓶子,皮子里有議長紙,上面寫著這樣的字句:人們啊,快救救我吧!我在這里,海洋把我拋棄到一個無任的島上,我佇立在岸邊,等著救助,請你們快來救我!我在這里! 第一個漁民說...
全文
空言無補 這個寓言故事如何舉個現(xiàn)實生活的例子?
1個回答2024-01-16 15:23
現(xiàn)在的高物價就是。
伊索寓言讀后感要舉名人事例
1個回答2024-03-08 03:08
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(xiàn)日常生活中,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,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,言簡意賅,平易近人。不但讀者眾多,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。作家,詩人、哲學家、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(fā)和樂趣。...
全文
《伊索寓言》內(nèi)容,分別舉一個例子。。。急急急!!!!!!!!!
1個回答2024-04-08 13:55
最典型的《狐貍和葡萄》,葡萄成熟,狐貍想吃夠不到,就說葡萄是酸的。 《獅子和老鼠》一次老鼠打攪了獅子,求獅子放了他,說以后會報答他,獅子雖然不信但還是放了他,一次獅子被獵人抓住,老鼠咬斷了繩索救了獅...
全文
寓言通常由哪兩個部分組成舉例說明?
1個回答2024-03-03 15:00
故事的話一般都是兩部分來組成,第一部分是故事,第二部分是講這個故事講的道理
熱門問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