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對母親的采訪錄,急啊急啊~~

2023-11-26 07:06

2023-11-26 09:17
外公曾是一位飽受私塾洗禮過的“封建儒士”。記得在我混沌尚幼之年,他就開始灌輸什么———人之初生,不食則死;人之幼稚,不學則愚。他把人一生的閱讀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,并比喻三種狀態(tài):———少年讀書,如隙中窺月;中年讀書,如庭中望月;老年讀書,如臺上嬉月。

那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展的一場政治運動里,“克己復禮”成為了眾矢之的。宣揚儒家思想的《三字經(jīng)》,一時間被列為中小學生批判“師道尊嚴”的反面教材。批倒批臭,須習其詞、伐其義。這倒讓我咀嚼到了這塊老字號的臭豆腐。此物聞雖臭,可食則香。尤其“融四歲,能讓梨”,令我備感興奮,從而動輒便要高聲誦予我的弟弟們。

外公是位腹笥充盈、頗有見地的耄耋老人。在他那里,我不但初識了《千字文》《增廣賢文》《幼學瓊林》等舊時的啟蒙課本,而且聆聽他對松間明月、大漠孤煙、野渡橫舟、小橋流水這些被塵封著的傳統(tǒng)文化進行拆解點評。他還時常將唐宋古文八大家的名篇佳什反芻于舌端,哺乳少年黃喙的我,極盡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(yè)解惑也。”讀罷這些屢遭浩劫而永不褪色的千古文化,心如春水溢塘,口留余香。含英咀華,化育天地。抑或從“天地玄黃,宇宙洪荒”始,我的精神便皈依了家園,心靈有了棲所。

讀書之所以讓人心旌激蕩,使人熱淚盈眶,令人痛快酣暢,因為它開啟了桎梏你的名韁利鎖,使你在脫離物欲的大氣層之后,仰視到了廣袤的宇宙———那無邊的寧靜和萬古之源的奧秘,是一種排除了一己之私,與天地萬物契合之后所產(chǎn)生的共鳴之情。

光陰荏苒,歲月使我成熟了許多。而外公卻已經(jīng)老了,老到擁衾臥榻。但他依舊是青燈黃卷,皓首窮經(jīng)。依然神游八極,思接千里,真乃活脫脫的一位嬉月頑童。兩年后,外公無疾而終。他的謝世一下子使我成為了被剪斷臍帶的襁褓棄嬰。但這并未減弱我對讀書的癡情,在饑餓的嚎泣中繼續(xù)尋找著奶水。就是這種不死的精神,支撐著我在文化匱乏的年代艱難地學以為耕。

每每陷入利與義、寵與辱的困惑和迷茫,我總會油然地從卷帙浩繁的書海中打撈出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“溫不增華,寒不更葉”等類似的這些傳統(tǒng)的文化碎片。它既是自我修復、織補人格的針線包,又像是古老的路標,忠實地導引著我的人生之路。

現(xiàn)如今,書,我也讀過一些,人亦年逾不惑。雖無名無位,卻活得有品有尊。一冊在握,儼然邀良師益友蒞臨廬下,烹茗把盞,銜古含今,穿越時空,打破地域,虔誠地聆聽古賢近哲們的高言讜論,在字里行間尋找優(yōu)秀思想和先進文化的對接點,從中嗅出靈氣,喚出對迷惘的豁然。當疑惑瞬間冰釋、消融掉了的時候,你便會從中獲得一種久旱逢甘霖的幸福感。

生理上的臍帶在瓜熟蒂落的那一刻便被無情地剪斷了,然而,心靈上的臍帶卻要在后天的“頭懸梁、錐刺股”的鳳凰涅盤中羽化新生。一個人的精神發(fā)育史,依賴于他的閱讀歷程;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境界,取決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。在市場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今天,金錢愈發(fā)彰顯其尊貴的光環(huán);不錯,錢能潤屋,可書才能養(yǎng)人。

讀書,儼如一根剪不斷的、滋養(yǎng)著我心靈的臍帶。

剪不斷的“臍帶”

雖然剛出生時,我們的那根連接母體的臍帶已經(jīng)被剪斷,可是,與母親精神上的血緣關系卻始終難以割斷。十幾年來,也許你與母親朝夕相處,母親一直無微不至地關心著你,但是,沐浴在母愛中的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親嗎?找時間與母親聊聊天,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①母親的生活經(jīng)歷,喜怒哀樂,她對事業(yè)和生活的夢想和追求。

②母親十月懷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。

③母親在養(yǎng)育子女過程中的酸甜苦辣。

④母親對孩子的希望和要求。

采訪時可以找出母親往日的照片,請她講一講照片背后的故事;還可以為生活中的母親拍照,爭取為她拍出最能表現(xiàn)她的特點的照片,并根據(jù)自己對母親的了解,為每張照片題寫標題。采訪結束后,整理好采訪記錄,為寫作做準備。
熱門問答